首頁 鋼鐵蘇聯

第117章 浴血斯摩棱斯克(六)

字體:16+-

第117章 浴血斯摩棱斯克(六)

作為一款由德國軍火巨頭克虜伯和萊茵金屬公司共同合作下的產物,身上同時流淌著兩家軍火大亨名貴氣息的s.K18型105毫米加農榴彈炮卻又命運多舛。

由於克虜伯與萊茵金屬兩家公司間暗流洶湧的競爭關係,於20年代開始競標設計的s.K18型105毫米加農榴彈炮一直被拖到了30年代初才完成定型,並在德國軍方驗收合格之後開始進入量產階段。

久拖不決的設計項目和兩家軍火巨頭間的相互暗中較勁,使得被寄予厚望的s.K18型105毫米加農榴彈炮自誕生之日起,便因為其超標的重量和在西方列強中隻能算是輕型師屬火炮的口徑而不怎麽受德軍歡迎。

但即便是如此,累計總產量多達1400餘門的s.K18型加農榴彈炮卻依舊被賦予了屬於自己的用武之地。

得益於s.K18型加農榴彈炮即可大角度曲射又可壓低炮口俯角進行直瞄射擊的武器特性,原計劃從正麵突破馬奇諾防線進行攻堅作戰的德軍,特別為其開發出了用來摧毀堅固混凝土裝甲混合工事的105毫米全口徑穿甲榴彈。

靶場測試數據表明,s.K18型105毫米加農榴彈炮在使用此種穿甲榴彈對均質鋼裝甲標靶進行直瞄射擊時,可在500米距離上確保擊穿呈90度角度垂直放置的125毫米均質鋼裝甲標靶。

也就是說,單論反裝甲性能方麵,s.K18型105毫米加農榴彈炮的性能已經與作為德軍救命稻草存在的88毫米高射炮不分伯仲。

但即便是如此,相較於普通反坦克炮來說要遠超出數倍不止的高昂造價和其本身過於沉重的火炮重量,使得作為師屬炮兵支援火力的s.K18型加農榴彈炮根本不可能作為前線反裝甲火力,去及時出現在最需要它的位置上來對付蘇軍的坦克部隊。

要說馬拉申科為何會遇上這些本不該自己麵對的對手,其結果倒是讓人哭笑不得的純屬巧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