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魚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留在雁門邑修整一日。
他日夜懸心無糧草供給的大軍會怎麽過活,殊不知,他擔心的大軍,早就已經自尋出路去了。
此次十萬大軍,包括了秦巒率領的三萬西域騎兵,王孫圖率領的三萬上郡徒兵,王翦率領的一萬藍山大營騎兵兩萬徒兵,女將秦嵐率領的一萬從櫟陽附近征發的軍卒。
這其中,有兩萬左右是女兵。
這十萬大軍,無論是領兵作戰的將領,還是燒火做飯的夥夫,平均年齡都不超過二十五歲,不管是從軍隊上算,還是從人口結構上算,都絕對是秦國主力中的主力。
這樣十萬人,不是那麽好殺的。
就算是生餓,別人能堅持七天,他們都能堅持上十天。
此次大軍被伏擊是意外,更是突然,大軍吃了一開始手忙腳亂的虧,等反應過來後,他們已經開始反擊了。
李牧率領二十萬趙軍從雁門關殺出,從南麵突襲大軍,匈奴鐵騎十萬則是從西北側麵殺出,與趙軍合圍伏擊大軍。
三比一的人數差,大軍實際戰力、武器裝備和兵馬分布消息泄露的信息差,讓這十萬人突圍異常艱難。
最後大軍退入大青山,是不得以的選擇,也是那個時候最好的選擇。
退入大青山之後,秦巒、圖、王翦、秦嵐四位將領坐在一起,商議之後的作戰計劃。
幹等著救援肯定是不可能的,沒有糧草,在四處枯木延綿千裏的大山裏幹耗就是送命,縱有野獸可以裹腹,但是,冬日裏野獸都在躲冬,就是捕捉了野獸,也不夠幾萬人吃的,所以,他們必須出山。
趙軍常年在大青山附近練兵,哪裏是懸崖峭壁,哪裏有出山的路,都分布在什麽地方,他們都一清二楚。
有路的地方肯定已經駐紮好了伏兵,他們要是想要出山,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強行突圍,第二個,就是翻山越嶺,向趙國雁門郡的背麵——秦國的上郡——方向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