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儒家學說濃縮成兩個字,即是“禮治”。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義立而王”,即主張用“仁義”和“王道”來完成天下一統。
如果孔子的儒是通過遵循“禮製”來規範君王士大夫等統治階級的行為,從而使社會有秩序,從而達到國家治理的目的話,荀子的儒就是用禮義來製定王者之法,然後選擇王者之人,來執行王者之法。
而這個“王者之人”,一般而言,就是一個國家的相國,是幫助君王治理國家百姓的人。
“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即實行中央集權,統一法製,確立一個起指導作用的政治綱領。
如果能夠做到“其法治,其佐(相國)賢,其民願,其俗美”,四者都做到上等,就可以建立統一的“王”業。
荀子雖然治儒學,但施行禮的這個過程,卻處處凸顯出法的作用。
可見,李斯和韓非子明明師從荀子,學的是儒,但他們卻都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不是沒有源頭的。
荀子認為,王道可以取天下,霸道,卻隻能強一國。而國家要想“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即完成大一統,養育人民,人人都能得到好處,得到利益,普天之下都能接受、都能服從君王的統治,隻能以仁義治國為主,以武力征伐為輔。
秦國打下河內,靠的是武力征伐,但若是秦國想要治理好河內,不讓河內發生叛亂,百姓出逃,就隻有施行仁政,讓百姓都願意在秦國的土地上生活,願意服從秦國的統治,這就是王道。
霸道是不可能讓他國萬民歸心的。
李斯和韓非這兩個荀子的高徒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裏,但荀子覺著,現在已經有一個人,已經做到了他的思想精髓了。
從踏進河內的第一步,荀子就覺著,秦國的安平君公子魚,完全踐行了他的儒學法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