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鬧得很是厲害, 朝臣們還是要臉麵,絕口不提結黨營私,隻堅持稱舉薦製乃曆朝曆代的規矩, 以德以才選士,不可輕易更弦改轍。
隨著朝堂的爭論日盛,逐漸分為了三派。
姚崇保持中立,張說成為了守舊之首, 宋璟堅決支持張九齡。
陛下李隆基看似公允,卻連著罷了舉薦上來的官員, 在開元之初,堅持州郡官員的重要性, 下令考核州郡的官員, 從刺史到縣丞, 皆必須經過考核。
各州郡的刺史, 節度使, 乃至縣令縣丞,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舉薦出來的官員。
事態蔓延開來, 朝臣們徹底看明白了李隆基的態度, 猶在努力掙紮, 試圖做最後的抵抗。
京城貧寒,投靠無門的讀書人, 紛紛出來抗議。
科舉是開拓了貧寒弟子走上仕途之路,但這條路,本就狹窄, 還要努力鑽營。
大唐的官員,以到長安做官為榮, 從長安到一州郡任刺史,都算是貶謫。
州郡縣的官職,都被有門道的人占據,他們要出仕做官,這條道算是懸崖峭壁。
以前無人敢提及此事,如今被張九齡撕開,有了人領頭,他們如何能不憤怒?
這一場鬧,直到年後都未平息。
武夫人得知了朝堂上的紛爭,這天外麵日頭好,春光燦爛,太陽照得滿樹粉嫩的櫻花,遠看去像是一樹煙雲,她趁著歇息時,拉著譚昭昭去賞花。
兩人在櫻花樹下轉悠了一會,武夫人欲言又止,終是未能忍住,低聲問道:“我聽說了朝堂上鬧得厲害,張相可會有事?”
高力士上次離開時稱張九齡會沒事,看李隆基的舉動,實則在支持張九齡。
算上讀書人以及宰相宋璟,張九齡的勝算應當很大。
但事情最終未有定論,譚昭昭與張九齡都不敢妄下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