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了墳, 我和齊康一起從山間小路向下走,這一路倒是碰到了不少齊康的熟人,齊康一般會看一眼我的臉色, 發現我沒有攀談的欲望後, 就上前熱情地打個招呼, 聊上幾句。
對方一般會問上一句“上山做什麽”, 齊康也不扭捏,直接回答,上山去給兩家的父母上墳, 緊接著又會介紹我,介紹詞是“這是我結了婚的丈夫, 以前機械廠車間的許主任您還記得不?那是他爸爸。”
村民有的是真的不認識我了, 有的隱隱約約認識我, 但又不太願意或者不太敢和我攀談,於是便會看看我,回憶一會兒, 然後說:“哦, 我記得的, 許主任是個好人,孩子也有出息, 齊康啊,你有福氣的。“
一般這種對話不需要我多說些什麽,我隻用“你好“、“謝謝您還記得我爸爸”這兩句, 便可以退居“二線”,旁觀齊康交際。
齊康的表現也遠遠出乎我的意料, 我原本以為他是木訥的、不善言辭的,但回到寧縣之後, 他的話變得很多,對於人情世故,也比我想象得更擅長一點。
想來也是,他畢竟是個三十出頭的男人了,年少時學習成績也不差,那時候也是樂觀開朗的,總不會一直悶不做聲、不與人交際的。
然而,在平城的時候,他卻總是安靜的,我曾詢問過管家,得到了答案是“太太很安靜,非必要不會和家裏的工作人員說話”。
我是二月份帶他去的平城,將近四個月的時間,他依舊無法在我們的家中,像在寧縣一般“從容自在”。
我將心中的不快強行壓了下去——我不想表現得陰晴不定、喜怒無常,雖然我的確是這麽個性子。
等到我們終於走到了山腳下,和我的司機及助理會和的時候,我的情緒已經恢複了正常,轉過頭問齊康:“有沒有想去吃的餐館?“
齊康搖了搖頭,說:“招待所包午飯,回去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