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有個關係特親密的兄弟,我倆打小就認識,據說,我當年學會的前三句話,第一句是媽媽,第二句是爸爸,第三句是康康——齊康他媽抱著齊康來我家串門,家長們圍坐在土炕上的矮桌旁,一邊嘮嗑一邊逗弄孩子,我沒哭沒鬧,卻盯著齊康看了一會兒,衝他喊了聲:“康康。”
我喊這一聲不要緊,直接被各路親戚念叨了幾十年,等到後來,我和齊康回鄉下辦婚席的時候,還有吃席的老鄉親們提及此事,連聲道“天賜的緣分”。
不過,我是不相信什麽緣分的。
倘若我和齊康有緣分,我們合該早早就在一起了,中間也不至於出那麽多的波折。
我與齊康最後能讓人吃上席麵,歸根究底不過是我強求罷了,至於強扭的瓜甜不甜,這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去驗證,當下的情形,倒不算數的。
我的酒量不算好,可能是因為從商的經曆太過順遂,很少有需要低頭喝酒求人的時候。
旁人喝酒,我喝飲料,不過輪到我結婚的時候,這酒無論如何也是躲不了的。
倒也有機靈人向我提議用白水或者低度酒來代替,但我拒絕了他的建議,倒是把齊康杯中的酒都換成了白水。
打圈繞桌敬酒的時候,我一杯接著一杯地喝,齊康想勸阻我,但我們視線相對,他又不敢開口了。
我從他的眼裏看到了我最厭惡的怯懦和猶豫,但我並不討厭這樣的他,或者說,無論齊康變成什麽模樣,我對他都有那麽幾分喜歡。
我對婚宴的最後印象是我伸手摟住了齊康的肩膀,放縱地任由自己倒進了他的懷裏。
等我再次醒來的時候,婚房裏的喜蠟已經燃燒了半截,我光著身子躺在土炕上厚實的褥子上,身上蓋著繡著龍鳳吉祥的紅被,炕沿邊坐著一道過於熟悉的身影,他身上的喜服沒有換,正在數紅包裏的鈔票,數完一個,就將錢捋好放在支在炕邊的木桌上,然後在黑色的賬本上記錄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