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澇北旱,又是一年災年,似乎預示著大宣朝的朝政已經搖搖欲墜。
大宣朝的國土麵積大,總有地方是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當然也要上交糧食。
災民要趕往京城,也是不是辦法的辦法。
畢竟哪怕是欠收,也是要交糧食。百姓們也是交人頭稅,甚至還有不少的地方官員,為了得到‘三年清知縣,十兩白花銀’,都會巧加稅收。
就算百姓吃不上飯賣兒賣女,該交的稅還得交,不交小命就不保。
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賣掉,那老百姓還真不如死了算了。
豐收之年,老百姓勉強的活下去,隻要是災年,老百姓們就沒有任何招架的餘地。
地裏的糧食顆粒無收,直接淪為了災民,隻能被迫遠離家鄉,去尋找求生之路。
也有些地方,地裏的糧食欠收,好不容易一點糧食,自己還沒吃呢,就被官府強硬的收走了。
畢竟對於朝廷的官員來說,每年的稅收豐收不豐收代表著自己的政績。
良好的政績才能升官,升官就是為了更多的利益,所以為了粉飾太平,為了自己的政績,不少官員什麽事兒都能幹出來。
至於老百姓的死活,那誰管呢?!
皇宮,金鑾殿。
“災民聚集京城,不到百裏之地,一日之內就可以趕到京城!文武百官怎麽不說話了?趕緊說說到底該如何辦!”
文離帝憤怒的喊道,直接將手中的茶杯扔到地上。
“皇上恕罪,臣等罪該萬死。”
文武百官沒有其他的話就這一句話,這一句話翻來覆去的說。
文離帝和陳太後就發現平時這些官員們一個個的挑撥離間,派別之間的鬥爭,個個都能出謀劃策。
現在該做正事了,沒有一個人能衝上去。
就連袁太尉都是眼觀鼻,鼻觀口,閉上嘴巴一句不說話就等著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