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和大明的財政官員夏原吉都在琢磨著仙畫所說的“大明進入到新的階段”。
這新的階段如何理解?
夏原吉謹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應該就是工坊和大型市場的出現?仙畫常常提到工廠,或許再發展下去,
這些工坊就會成為工廠,
規模變得更大。”
朱元璋和朱棣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但唐朝的劉晏有不同的看法:“是雇傭。讓農人不再進行耕種,而紛紛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
即使是鼓勵發展工商業的他,也有些不能想象這個場景。
他的幕僚也是,大驚失色:“若是所有農人都選擇進入到工坊做工,那地到底誰來種?”
這的的確確就是現在很多人所擔心的“舍本逐末”的問題。
“更高的產量!”劉晏凝神思索片刻,“或許是因為更高的產量和那些巨大的機器,讓農耕變得沒那麽困難,需要的人手變少了,出產的糧食卻能養活更多的人。”
於是就達到了一種平衡。
“另外,”劉晏的理念就是一件事情要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得到好處,這件事情才能更好的被完成,因此他腦子一動,立刻就想出一個點子:
“若是我沒記錯的話,仙畫提過以工補農,也就是他們在工商所獲得的利潤會被補貼到農業裏。”
幕僚也立刻秒懂:“種地有補貼,而且還高產,那的確是可以留住一部分人。”
他欲言又止,劉晏和他相處多年,自然知道他要說什麽——這得行事大方並且體恤百姓的朝廷才會願意把已經收到了國庫裏麵的錢再拿出來返回給百姓。
“這就和打仗要軍餉、建造工事也需要拿出錢一樣。”劉晏道,“我觀後世,無論是教育還是醫學還是其他方麵,應該都是有這方麵預算的。”
“或許,這就是她所說,一個完整的財政體係吧。”
方方麵麵,事無巨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