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熠沒想過,因為他答辯這事,京大還特意發了一個聲明。
化院參與答辯的幾位老師和外校的老師們都附上了簽名,他感覺自己還沒來得及為學校做什麽,學校這邊反倒先替他做了。
“你沒有造假,論文是你實實在在寫出來的東西,為什麽不能替你解釋?”朱教授道,“那些猜測太不像話了。”
朱教授猜到顧熠的答辯會被人質疑,可那些質疑的話實在太難聽,都是些子虛烏有的事。
《Angew》和《JACS》都能讓,《Nature》是不是也能讓了?按這種說法,以後誰拿了諾貝爾獎,都是能讓給別人的。
顧熠確實有明星的身份,但這不是他被誤解的理由。
想到這裏,朱教授反倒覺得顧熠挺可惜。
如果顧熠專心致誌搞學術,不管是發《Angew》還是《JACS》,對化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都算是不錯的成績了,可顧熠當了這個明星,這種質疑隻會一直跟著他。
在他們內行人看來,這種質疑其實挺……讓人沒法理解。
這對顧熠自己很不公平———不管是做研究還是寫論文,他都要比旁人多承受一份質疑。
“你也不用把那些話放在心上,隻要對得起自己就行。”朱教授拍拍顧熠的肩膀,“我年輕的時候,學校有個別領導就問我,你做這個能不能搞錢?當時我申項目,到處要花錢,那些成果又沒辦法立刻產生收益,但有些人就是等不及,覺得你這錢既然化出去了,就得十倍百倍地變現。”
對化學專業有了解的人未必會質疑顧熠,可作為公眾人物,就算麵臨外行人的懷疑,這也是顧熠必須承受的一部分,除非他退圈。
何況顧熠從準備高考開始就一直在遭受質疑,對於這些說法,他其實早已經習慣了。
“你有這種心態很好。”朱教授對顧熠道,“替我勸勸小夏,他心裏比你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