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傅文鈺努力睜開眼睛的時候, 同一個戲樓的不遠處,正坐著一桌讀書人。
他們年齡不一,小的二三十歲,大的有四十餘歲, 最大的則是一位五十餘歲的灰袍老者。幾人顯然都是戲樓的常客了, 台上的男女在咿呀唱著,台下的他們則輕拍著大腿搖頭晃腦, 偶爾還有人開口跟唱兩句, 表情沉醉其中。
等一曲唱完,那四十餘歲的中年男子,也是傅文鈺見過, 並且嚇唬過的柳州小報楊書生便對旁邊一位身著藍袍,唇上留著一撇小胡子的三十餘歲男子道:“孫賢弟, 你這詞作得極好,聽之韻味無窮啊。”
其他人或是敷衍,或是真誠地附和。
“是極是極。”
“不愧是孫兄,也隻有孫兄才能寫出這樣的詞來。”
“聽聞《青釵記》的戲本,是孫兄特地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精心所改,壽喜班更是排練了兩個月?孫兄的才華, 讓人欽佩啊。”
被稱作‘孫兄’的,正是寫了《青釵記》的孫秀才。
此時的他麵露得意之色。
因為之前錯估了《青釵記》的潛力, 不但大部分精裝版賣不出去,還賠了不少銀子。所以他便打算回到自己擅長的地方來, 那就是戲曲。
於是孫秀才找到了願意配合的壽喜班, 費了好大的心思排了這出戲。
如今不過是正式開場的第三天, 但卻能吸引到如此多的客人,座位都快坐滿了。假以時日不但能把虧去的那些銀子掙回來, 還能賺上一筆。
所以此時的他滿臉紅光,籌措滿誌。
最重要的是……
他的目光看向此桌上首,那是一位看起來五十餘歲的老者,發須都斑白了。但在場沒有一個人敢看輕他,不但不敢看輕 ,隱隱還有巴結之色。
因為對方是柳州城內唯二的舉人之一,謝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