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門閥之上

第385章 繭困

字體:16+-

曆史上, 桓溫北伐,謝安淝水之戰後北伐,都曾在掌握國家軍權的情況下, 站在了同一個選擇點上——是進一步化家為國,還是退一步高風亮節。

雖然桓溫北伐因世家背刺的夭折, 強要九錫, 被冠以汙名,但謝安在取得軍功和威望後果斷退出執政,卻未必是為國相忍。

淝水之戰後, 胡人混戰,北人南下, 東晉邊鎮再次獲得人口紅利。謝安在桓溫死後,即便對桓衝有所猜忌, 卻仍然讓桓家分治重鎮,與謝家相平, 這對於中樞來說,自然是極為樂見的。

然而這一次謝安的高風亮節的結果並不美好。

雖然人口紅利壯大了軍鎮, 卻因軍鎮各自為政, 沒有統一的將領,因此無法為國家提供收複故土的力量,從而轉投司馬家的宗室弄權之中。太原王氏與司馬宗室利用剛剛恢複元氣的方鎮力量各自舉兵, 良將與百姓最終淪為權鬥的犧牲品。

至此,東晉失去了一舉推翻前秦的絕佳良機,也失去了國家的元氣, 使晉祚再無機會北望。謝安固然成就了個人風骨的青史流芳, 但最後卻留下了更加混亂的門閥火拚、更不顧大局的皇權鬥爭、更風雨飄搖的江東,以及更艱難求活的千萬萬百姓。

如果說謝安的野心與訴求是囿於“門閥執政, 荊揚相衡,則天下平。”【1】的時代觀念,那麽陸昭所麵對的是“內憂外患,荊揚相衡,則何以平天下?”的統一問題。

對於南國而言,蜀國兩朝安於一隅,楚國也承平日久,兩國民力的增加也意味未來會爆發一場極為激烈的南北之戰。

如果北鎮落於秦軼之手,接下來長安要做的則是自北向南,自西向東的重新打破整合,因為長安、冀州與北鎮的地理位置,不足以對沿江的南方戰局產生足夠的影響。屆時必將有一場曠日持久的內耗。一旦南方發動戰爭,北方必會陷入苦戰甚至丟失荊北和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