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30-0。”
“40-0。”
第四球落地。
裁判:“1:0, 澳大利亞隊領先。”
“交換場地。”
屏幕裏, 澳大利亞隊的兩位初中生向對方走去,擊掌慶祝拿下發球局。
“看來澳大利亞隊打算用高速發球攻下第一場比賽。”
入江感慨,“沒想到初中生就能打出足矣匹敵‘馬赫發球’的高速發球。”
毛利看向一旁的越智:“當然,還是月光前輩的發球更快!”
越智“嗯”了一聲。
直播左下角的信息欄裏給出這四球的時速數據。
每一球都超過了300km/h。
和越智的“馬赫發球”相比, 澳大利亞隊米爾曼的“超光速粒子”在速度上略微遜色一些。
但對方隻有初一。
對於初中生而言, 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速度了。
“不知道我們的初中生會怎麽應對這類高速發球。”
入江說著,心裏卻已經有了答案。
應該很快就能適應吧。
畢竟同類型的超高速發球——悠鬥的“玉犬”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德川對此一言不發。
大約半個月前, 德川在“繭”的隨機挑戰裏匹配到幸村,和對方組成了臨時雙打, 對手是由AI模擬出的網球選手。
由於“繭·網球”還在內測中,功能尚未開發完全, 他們隻能在速度、力量和耐力這三個方麵對“對手”進行自定義。
幸村將“對手”的每一項參數拉滿。
德川對此沒有異議。
那次隨機挑戰的訓練效果超出德川的預料。
他發現自己似乎能和幸村產生“能力共鳴”。
於是在那之後, 他們又組了幾次。
在和頂配“對手”交戰的過程中,德川和幸村成功開發出“第六感”。
能在球場上看到一瞬間的未來。
無論是球路還是落點,都能“看”得一清一楚, 即使球速超過300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