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培福裏1931

第一章 初心

字體:16+-

“世界上有兩種黃昏,一種是別處的黃昏,一種是上海灘的黃昏。”

小皮匠十八九歲年紀,瘦得像宋畫裏的傀儡骷髏,唯有一雙眼炯炯有神,好似南梁張僧繇作畫時先點了眼睛,怕繪了龍身破壁飛走,所以換個人身湊合。此時此刻,他坐在蘭心大戲院門前等生意,看著華燈初上,忽然便想起上頭那句話來。

講這話的是個尖頭曼①,穿長衫,踩洋皮鞋,因微醺而眼神惺忪,講話帶著有韻味的甩腔。小皮匠鞋擦得老好,也喜歡與客人攀談——一來擦鞋委實無聊;二來若講起人生故事,他常能掰出幾分道理,客人覺得投機,往往會多撇下幾個銅板,幹一份活計,掙幾份收成。天長日久,小皮匠便練出一套話術,但見路上有悵惘失意的人,總能想法子拉過來擦擦鞋子,然後挖一段人生坎坷的評彈出來。

可偏偏那次醉酒的尖頭曼沒心思與皮匠對話,他盯著街上行經的美女,嘴裏吐著合轍的詩情,還沒等擦完第二隻鞋,便匆匆拋下個銅角子,嘻嘻笑著,揚長而去。

尖頭曼沒留下故事,卻留下一句醉話。小皮匠回味良久,竟覺得誠然是哉,世界上確隻兩種黃昏,一種是別處的黃昏,一種是上海灘的黃昏。黃昏的上海也是頂好做生意的地方,車如流水馬如龍,滿街流淌的盡是故事。

這是民國二十二年的夏天,廣播裏女音甜美,宣告四海升平,牆角卻貼著將軍泣血手書“還我河山”的募捐海報。小皮匠選在褪色海報下支起攤子。這裏緊挨蘭心大戲院,既是交通要衝,又不影響市容,是老好的黃金位置——想做生意,頭一樁事便要腦子靈光,選對地方,便能事半功倍。

太陽墜去蘇州河的水灣裏,氖燈亮在大劇院的門楣上。電車當當響著從街上經過,一群賣報孩子攆在後頭。車甫一停穩,紅唇皓齒的小姐妹、腔調十足的司遞克②、油頭粉麵的白相人③紛紛攙著車扶手,躍到水門汀路上。報童們像嗅到蜜的螞蟻,一團團擠上去,揮動報紙,跳踉三尺高,朝他們盡力吆喝——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