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國為什麽會失敗, 關鍵就在於以當時齊國的國力,還不到他們大多數人去經商,也能吃飽喝足的地步。
他們對外貿易很繁榮, 但隻要對手將這條渠道一斷,他們就會陷入恐慌之境, 重交易而輕生產, 是商業剛開始發展時的弊端。
——雖說商業發展到一定地步, 就能提升生產力,然而,此時之人,哪怕是蕭何都看不到那麽遠, 他僅是覺得,絕不能將太多的糧食貯藏在百姓家,可加稅又會破壞民心,便隻能從商業著手, 誘使百姓將糧食錢財花出去。
“陛下,管仲之所以失敗, 是因為他忘記農才是根本,舍本逐末, 吾等隻需在黔首從商時,將他們牢牢係在土地上便可。”
而大秦, 有這樣的條件。
聽著蕭何娓娓道來, 一卷藍圖在始皇帝眼前展開了。
先前,始皇帝將土地全部收歸朝廷,再分發給秦人, 然而, 隻允許他們自用, 不允許私自買賣,也就是說,秦人從商後再有錢,也無法買到土地,你想要大量的土地,隻能想辦法拿爵位,靠朝廷發送。
“臣請繼續商君之策,禁止商賈買賣糧食,隻允許以糧換物,禁止官吏從商,隻特允黔首行商賈之事,收二成商稅,不再抑商。”
沒有糧食買賣,黔首就不會抱著家裏不種地也沒關係,隻要有錢,我就能買到糧食的想法。
沒有土地買賣,就會讓黔首為了多拿到糧食,努力耕種家中的田地,而非在經商後,收購千畝之田,坐等糧食滾滾而來。
而糧食換物,也就相當於以物易物,限定了市場,哪怕有人想要囤積糧食,也得手頭有別的物資,而且這種物資正正好是別人需要的,才能換來糧食,限製如此大,相對來說可以抑製個人大肆收走糧食。
在這些國策下,商業能夠有所提高,卻無法徹底取代農業。秦人依舊會去為軍功爵拚命,隻有爵位提高,他們才能分到更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