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成科舉文裏的嫡長孫

第224章

字體:16+-

運氣不佳,仕途不順。

江子勻明知好友在京,卻不肯相見,除了怕給裴少淮添麻煩,恐怕也有幾分寒門子的自尊心在。

裴少淮約見後,他又早早來了,足以見得這份“想見不肯見”的矛盾。

江子勻傾訴盡心底的壓抑,沒了負擔,情緒暢快了許多,道:“不提這些了,人生在世不稱意十之八·九,難得與淮弟重遇敘舊,還是聊些別的罷。”

江子勻主動岔開話題,改聊裴少淮的事。裴少淮的萬民書張貼長安門外、連刊三期邸報,江子勻自然是知曉的,他道:“淮弟將昔日文章所論,體現於實策上,實在令人佩服。”

寫文章是寫文章,當官是當官,既能寫好文章,又能當好官,確實了不得。

“子勻兄入仕多年,必定也有所悟罷?”裴少淮問道。

“比不得淮弟,但也摸到了些許門道。”江子勻應道,“身為一縣父母官,最踏實的功績不外乎是讓百姓能吃一口飽飯,倉有糧,老有養。”

“子勻兄說得沒錯。”

江子勻繼續道:“談起糧產,大慶官員總就一個思維,開拓荒地,擴大良田,種的地多了,糧食自然也就多了。這般想自然也沒錯,隻是忽略了一個。”

“是何?”

江子勻另取一些清水,用手指在桌上寫下“糧種”二字,繼續道:“吾在膠東,曾走訪各個鄉裏,百姓田畝所種,多為小麥,隻因白麵口感好、價格高。實則,新辟的田畝並不平整,改種豆黍更為合適些。倘若能收納各地糧種,仔細比較,因地而種,產量必然勝過一味地種植稻麥。”

這番見解得來不易,江子勻坦****說出來,可見對故友信任依舊。

“與水爭田,與山爭地,又還能爭得了多少?是以,糧食增產還得靠‘糧種’二字。”江子勻下論道。

見解是好的,隻可惜還未來得及實踐,便免官守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