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成科舉文裏的嫡長孫

第203章

字體:16+-

府試仍屬童試中的一環,不宜過難,是以正場仍以小題為主,給學子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到了再覆、末覆最後這兩場,裴少淮才出了稍難些的大題。所謂大題,便是句義完整,有所指向,學子需深刻領悟句義,自尋角度來破題。

而不似小題那般,自圓其說即可。

大題更加考驗學子們的悟性和筆力。

第四場首題為兩扇題,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此句出自《論語·子路》,子貢問什麽樣的人“可謂之士”,孔子應道,“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士。

子貢又問,次一等的“士”又是怎樣的,便有了孔子的這一句“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族人稱讚其孝道,鄉人稱讚其悌道。

其核心在於“孝悌”。

裴少淮不考“何以謂之為士”,而專程考了次一等的“士”,是有他的考量。

在這士農工商的世道裏,許多人讀了幾卷書,識得些字,便開始以“士”自稱。殊不知,連“次一等”都沒能夠上,又如何企望“行己有恥”。

再者,通過府試、院試,成了秀才公的學子,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再進一步,踏入仕途,更多的是留在本地當鄉紳。

裴少淮以為,悟性達到“士之其次”的學子,才可堪擔起此任。

這道題想要準確破題,並不容易,若是隻論“孝悌”不論“其次”,便偏了。

第五場的首題,裴少淮仍是選題《論語》,曰:“放於利而行,多怨。”——縱心於利,唯利是圖,易於招致四方怨恨,行道走偏。

學子若是有心,關聯泉州府近來發生的事,不難明白裴少淮出此題的苦心。

當然,出題隻能篩選麵上文章,難以真正識得學子們內心所想到底如何。但科考當中,若是一個人連麵上文章都寫不好、路子走偏,豈敢說他可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