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成科舉文裏的嫡長孫

第120章

字體:16+-

棉籽粒粒落入塵,絲車輪輪紡成紗。

房簷之下一並排的坊屋,透過大方窗,可以清楚看到每個坊屋都是一道不同的工序。

第一個坊屋裏,老師傅坐在去籽攪車前,腳踩踏板使得兩根鐵軸轉動碾軋,雙手在鐵軸上均勻喂棉鈴,棉絨經過兩軸縫隙落入布袋之內,即為皮棉。

這是句容式攪車,比舊式的攪車省人還省時——舊式攪車要三人協同方能轉動去籽。

其後是彈弓蓬鬆棉花,使其容易搓成棉條。

第三步是棉條牽抻加撚,棉絨在拉力下卷繞變細,使其拉成細紡。師傅一手轉動大竹輪,一邊鬆弛有度拉長棉條,這是門經驗活,若是拉得太用力則易斷,若是太過鬆弛則紗線粗而不實,影響到後麵織布。

棉質經紗不比蠶絲,想讓經紗細韌光滑,成紗後還要入糊盆上漿,再等烘幹。

一排坊屋,可以見到一團團棉花一步步經手工變成一團團的紗線,讓人感歎身上衣暖得之不易。

裴若竹取出一封信,是少津的筆跡,她說道:“是二弟的信讓我想通的。”開始讀信中的內容,“鬆江府內,城裏作坊林總,各事其責又相互連通,缺其一不可得布……”

“嘉定縣南門作坊專事紡紗,棉紗二兩為一筒子,每二十丈結為一團,視其粗細而定價貴賤。”

“城內吳三房最善紡經紗,其經紗上漿後,細而極韌,各織坊織戶爭相采購。”

“寶山縣民戶多以織布為生,夜入空巷仍聞機杼聲,比戶織作,晝夜不輟,暮夜成布而早市換錢,以資一家日用糧米。”

“朱涇、楓涇則多設染坊,藍染天青月下白,紅染大緋春露桃,素布入而色布出,再銷江南各地。”

裴少淮聽後,三姐挑這些話念出來,就說明她是真的想明白了其中關鍵。少津去鬆江府搜尋棉紡機具,能注意到城內這些細節,也說明他不虛此行,學思於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