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穿之溫僖貴妃的鹹魚日常

第55章

字體:16+-

因為去一趟盛京,來回就得花上一月多的時間,再加上今年還開了恩科,皇帝得在四月的時候回京主持這事,時間上很是緊湊。

所以康熙提早舉行了耕籍禮,一結束便帶上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並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侍衛等,離開京城往山海關的方向行進。

出發不久,經過三河、薊州、玉田等縣,便到了孝陵。

孝陵乃先帝陵寢,康熙自然是要隆重祭祀的,更在此停留了兩天一夜,彷佛要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都向皇考一一匯報。

告別孝陵,再往前走,就是灤州,康熙帶著一眾臣子去夷齊廟行禮,讓大學士明珠向百官、侍衛們講述夷齊的故事。

夷齊廟是伯夷和叔齊的廟,他們原是商末時期一小國的兩位王子,生性寬厚仁和,互相謙讓不肯當國君,一起出逃國外。後來因為不滿周武王姬發以臣子身份討伐君主,周朝建立後,他們發誓不吃周朝糧食,活活被餓死。

這對兄弟寬厚謙讓、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和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更是得到了孔子的推崇,稱為“聖人”,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中也曾多次提及、誇讚他們。之後孟子、管子、屈原、司馬遷當也對其多有褒獎稱讚。

這對兄弟,有人說賢,也有人說愚,譬如東方朔。

康熙亦覺得這兩人愚笨,若真是心生不滿,何不回到故國,繼承王位、厲兵秣馬,討伐那周朝、糾正不仁之舉?

但這對兄弟已經被儒家聖賢無限的推崇拔高,將他們塑造成了忠孝道德觀的典範,用來教化臣民、鞏固社會治安,效果極好。不然怎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康熙雖然不喜歡,但對他有用的東西,他還是會利用的。

如今三藩作亂剛被平定,台灣正膠著,蒙古邊境又是蠢蠢欲動,不宜再生戰事。

康熙便希望他去夷齊廟拜謁的行為,能傳入民間,讓百姓、臣子都向夷齊學習寬仁謙讓的做法,減少動亂,穩定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