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22章

字體:16+-

蘇葉回到軍區大院後, 寫了兩封信。在六十年代幹這種“投機倒把”的事,不僅要做得小心謹慎,還要做得名正言順。

蘇葉的信, 一封寫給本地的報社,另一封寫給校長。

在給報社的信中, 蘇葉描述了一群孩子憑借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利用課餘時間賺錢資助了困難的同學的好人好事。

做好事必須得留名,偷偷摸摸把好事全做了,別人都不知道。回頭吃虧了找誰撐腰去?

蘇葉可不是這種老實人。

蘇葉還親手把信送到了報社的門口。

日報社接到這封好人好事的投稿信, 非常感興趣。本地報紙專門空出幾個版麵宣揚這種“為人民服務”、“學習雷鋒”的先進事跡。編輯同誌收到信後, 陷入沉思。

夏記者讀完信, 興致勃勃地說“這可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去聯係這位蘇老師, 問他們願不願意做個專訪。”

平時“好人好事”、“先進精神”版麵刊登的多半是學生拾金不昧、工人同誌為了完成指標集體自願加班、為了挽救集體財產同誌不犧……資助貧困學生倒是頭一回。

這年頭念書是困難的事, 有了國家的資助, 高中、中專、大學學費不僅全免,每個月還有十塊錢的補貼涵蓋夥食費。社會全把目光看向了這三個部分, 卻忽略了兒童的教育。

其實,條件真正困難的孩子往往連小學、初中都沒念完。

很快, 蘇葉接到了記者同誌的采訪邀請, 她和記者約了周末的時間。

……

周末。

蘇葉犧牲了自己到郊外“改善”生活的時間,陪著學生走街串巷地一個個家訪。孩子們對夏記者的到來感到很奇怪。

夏記者摸著相機,笑了笑“今天夏叔叔是在報社工作的,今天就和你們蘇老師一起陪你們走這一趟。”

他們先來到馬建國的家裏。

馬建國家住在一個老舊的筒子樓裏,父母親雙雙去世, 僅靠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在巷口接點裁縫活, 艱難度日。爺爺去年生病,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馬建國懂事地退了學,回家接點零活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