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成皇儲

第七十四章 萊茵蘭1

字體:16+-

第七十四章萊茵蘭1

“德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割地之辱,我們會靜靜地等待複仇之日的到來。”

這是在萊茵蘭非軍事區的碑文上刻著的一段德文,見證著德國人對凡爾賽合約仇恨。

萊茵蘭,指的是萊茵河兩岸的土地,萊茵河是德法兩國之間唯一的天然屏障,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對法國發動襲擊,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裏縱深的德國領土上,派駐軍隊、修築工事和軍事設施,此為萊茵非軍事區。這一規定,使法軍能夠在一旦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輕易地進入這一不設防的要害地區,並迅速越過寬闊的萊茵河,直插德國的魯爾和萊因工業中心。

一戰結束七年後,英國、德國、意大利和比利時等國締結了《洛迦諾公約》,德、法、比三國相互保證不破壞《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德國西部邊界現狀,禁止在萊茵蘭非軍事區內集結軍隊。

否則將被視為對《凡爾賽和約》的破壞,即構成“無故的侵略行為”,遇此情況,被侵犯的締約國可以立即采取相應行動。

這是一個預防措施,因此萊茵河的重要性體現在政治意義上。

按照這個公約,等到協約國占領軍自萊茵河左岸撤退完畢後該地區正式成為非軍事區。

對於德國人來說,這當然是屈辱的,因為,萊茵蘭地區本來就是德國的!結果,德國卻不能在這裏駐紮任何的軍隊!

他們望著緩緩流淌的萊茵河,他們的心裏,仇恨在不斷地匯聚著!

整個德國恐怕隻有雅尼克能理智的分析出對比《比布列斯特條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確實很寬容了。

《比布列斯特條約》讓俄國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失去了5600萬的人口,亦即其全部人口的32%;還割取了俄國1/3的鐵路線,73%的鐵礦,89%的煤產量,5000多個工廠。而且割讓的土地是直接割讓,沒有經過全民公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