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鎮魂調

二八·蓮故

字體:16+-

李林甫死後三日,皇帝敕下製書,任命禦史大夫、武部侍郎楊昭為右相,兼任文部尚書,原來的職務依舊保持。至此,楊昭自侍禦史至宰相,共領四十餘使。

右相位居左相之上,是當仁不讓的朝中第一人,而文部——即原吏部——素來有“六部之首”之稱。楊昭在原來的禦史大夫、兵部侍郎、劍南節度使、京兆尹、各道采訪使等職之外又加上這兩個舉足輕重的職務,其權勢可謂傾絕朝野,無人能敵。

楊昭初為相,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三省六部和禦史台的官員徹底清洗了一遍。台省之中凡才能卓越而不為己用者,都羅織名目貶出京師去做地方官。又向皇帝建議,文部選拔官吏不問賢明與否,隻看資曆,依照聲望功績任命官職。於是那些長期得不到提拔的官吏,因為資曆深,都紛紛得以升遷,盡說楊昭的好處,楊昭因此得了人心。朝中最重要的這三省一台遍布他的親信擁躉,勢力盤根錯節,牢牢握住朝廷權利機構的核心。

楊昭此時同時身兼這麽多個職位,自陳力有所限,請求解除一部分職務改委他人,並提拔一些官員做他的副手。不久,楊昭以司勳員外郎崔圓為劍南留後——此舉無疑證實了這個李林甫的所謂心腹其實早已是楊昭的暗線,崔圓攛掇李岫以李林甫名義上的那道遣楊昭赴蜀的奏章,當然也是楊昭授意——征魏郡太守吉溫入京為禦史中丞,兼京畿、關內采訪等使,並薦太仆少卿、監察禦史吉鎮安為文部郎中。吉鎮安上表固辭,皇帝不許,乃撤去其太仆少卿一職,遷為文部郎中,監查禦史並判如故。

新任禦史中丞吉溫原是有名的酷吏,此次應征入京又是楊昭親手提拔,必是要代他這個禦史大夫行使禦史台的大權。禦史台監督百官,有這麽個酷吏坐鎮,日後楊昭在朝中要是看誰不順眼,那人必不會有好日子過。楊昭既掌選拔官吏的文部,又管著督察官吏的禦史台,這朝廷裏誰去誰留還不是全都憑他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