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土地外,張循對自然環境的微妙變化也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根據工部天文司的深入研究報告,近年來地球的平均溫度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這一現象在漢末時期尤為明顯。那時,糧食產量連年下滑,民間饑荒頻發,社會矛盾因此日益激化,最終導致了黃巾起義的全麵爆發。
這一曆史事件引起了張循的深刻反思,他開始深入探究地球溫度變化的內在規律與深層次原因。他明白,自然環境的變化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隻有準確把握這些變化,才能製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張循在沉思中回想起地球曆史上的溫度變遷,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疑慮。他思索著,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否正遭遇了一個與明末小冰河期類似的寒冷階段。這種猜想,源於他對後世曆史氣候變遷資料的記憶,以及對當前自然環境變化的敏銳洞察。為了揭開這個謎團,他果斷地責令工部天文司加強對此領域的研究。
工部天文司的研究團隊在張循的敦促下,展開了一係列精心策劃和廣泛的實地勘測。他們深入北方各地,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氣候數據。經過嚴謹的分析,研究團隊驚訝地發現,北方地區確實正在經曆一個顯著的降溫過程,同時,降水量也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
這一重大發現為解釋北方日益嚴重的沙漠化現象提供了確鑿的科學依據。隨著降水量的持續減少,植被的生長環境受到極大限製,許多曾經綠意盎然的綠洲逐漸蛻變成荒蕪之地。這也合理地解釋了為何曆史上西域的諸多繁榮國家會漸漸消失,諸如樓蘭這樣的神秘古國最終難逃被荒漠吞噬的命運。
麵對這一嚴峻的環境形勢,張循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力和遠見。他迅速作出戰略部署,提出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他著重強調了北方環境保護的至關重要性,並製定了嚴格的法規,嚴禁任何形式的隨意破壞植被行為。同時,為了恢複和保護生態環境,他下令,要大力推廣種植耐寒且耐旱的樹種,以期在接下來幾百上千年惡劣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依然能夠保持土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