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成立的第一周就遇到了困難。
一大早,李明就接到了幾個本地醫生的辭呈。
“他們說這個工作太辛苦了。”阿依古麗神情凝重地解釋道,“每天要學習那麽多新東西,還要做那麽多記錄。”
李明苦笑:“是我們要求太高了嗎?”
“不。”阿曼大夫的聲音突然從門口傳來,“是我們的方式需要改變。”
老人家拄著拐杖走進來,在他們對麵坐下:“你們知道維吾爾族的老師怎麽教孩子認字嗎?”
看到兩人搖頭,阿曼繼續說:“我們會先講故事,讓孩子們對這些文字產生興趣。等他們真正想學的時候,就什麽都攔不住了。”
這番話給了李明啟發。
第二天,他改變了培訓方式,每次上課前先講一個真實的病例,讓大家看到中維醫結合的實際效果,然後再慢慢引入理論知識。
效果立竿見影。
不僅沒人再提離開,反而有更多的醫生主動要求加入。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
隨著參與人員的增多,記錄和整理數據的工作量暴增。
李明和阿依古麗經常工作到深夜,但還是忙不過來。
“我有個主意。”有天晚上,阿依古麗突然抬起頭,“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專門的病曆模板,把中醫、維醫和西醫的觀察指標都整合進去。”
這個提議得到了院長的支持。
他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反複修改完善,終於設計出了一套實用的電子病曆係統。
“你們看,這樣多方便。”阿依古麗向大家演示著新係統,“維醫的脈象特點、中醫的辨證要素、西醫的檢查數據,都能一目了然。”
但最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一位從烏魯木齊來的專家在查看他們的研究數據時,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這些數據太零散了,”專家皺著眉頭說,“你們怎麽證明療效的提升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