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氏搬來銀錢匣子打開,串成一吊一吊的銅錢看著不少。
張老頭自顧自地說道:“正好趁現在,咱們提前盤盤賬,前些年,我和你娘一共攢下了十八兩,今年有知了出主意,一共攢下了二十六兩,也不算少了。”
他瞥了一眼三個兒子一眼,問:“讀書這事,你們怎麽看?”
張信糧又沒有兒子,沒心沒肺地道:“我聽爹和大哥的。”
張信山是長子,他思慮的更多一些。
響水村就有學堂,上學自然是方便的。
王氏一族在響水村盤踞多年,聽聞以前是琅琊王氏的一支,族學裏的先生學問肯定不差,也允許外族人來讀書,一年束脩三兩,倒也不算貴。
但是,讀書不止束脩,書本和筆墨紙硯占大頭,而且逢年過節走禮哪一樣不花錢?
家裏還要留一些餘錢,萬一誰有個頭疼腦熱,就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再一個,爹娘這麽大年紀,萬一哪天突然去了,是不是還要留足棺材本?
他們家底太薄,供不起兩個讀書人。
張信山咬咬牙,道:“讓二娃去讀書,等他學會了教大娃就行。”
“不行。”張信水立馬反對,“大娃是長子長孫,咱們一家以後還要靠他,該讓他去上學。”
“爺爺,我插一句嘴。”張知見大爹和爹爹爭論不休,她實在忍不住了,“大哥二哥一起去唄,書隻買一套兩人一起看,毛筆我們可以自己做,雖然不會很好用,但是不花錢,墨水可以先用泥水代替,寫在木板上,等寫的好了,再買一些便宜的紙,這樣花費不會很大的。”
張信山和張信水眼前一亮,激動地看了一眼張知,又眼巴巴的看向張老頭。
張老頭長呼出一口氣,點頭道:“行,兩個都去,你們最近打聽打聽,去上學都要準備什麽。”
他慈愛的摸了摸兩個孫子的頭,教育道:“你們既然想讀書,那就好好讀,多學些本事。還有,你們能讀書,多虧了知了,以後一定要對妹妹好,知道嗎?不然我要抽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