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周延儒,就是朝堂上其他大臣,也都被這消息嚇住。
連咳嗽都停下了。
過了好一陣,才有人試探性地問道:
“是哪兒的大捷?”
“不會是哪裏的流民造反,被官兵給平定了,所以才報捷吧?”
聽到這個猜測,不少人鬆了一口氣,連連點頭道:
“應該就是如此。”
“這個傳令兵真是太不懂事了,不過平定流民而已,哪裏需要搞出這麽大的動靜?”
自從萬曆後期,大明就到處烽煙。
西起陝甘,東到豫魯,幾乎是每年都有數起百姓造反。
但大多數都是旋起旋滅。
所以這些大臣的猜測,倒也有些道理。
然而最前麵的朝臣,卻都搖頭。
他們心中歎氣道:“回來報捷的人,分明是跟著李若璉出征的一個偏將。”
“除非他敢謊報軍情,不然這場大捷,絕對就是來自遼東!”
果然,那副將聽到大臣們的議論,回頭解釋道:
“諸位大臣,你們這就猜錯了。”
“這捷報可是來自遼東!”
“我大明天兵剛一出關,建奴就人心惶惶,不敢抵擋,沒多久就匆匆退兵。”
“我天兵掩殺一陣,斬獲無數啊!”
這偏將的話,也是一半真一半假。
建奴退兵自然是真的,但這斬獲無數,卻是假的。
不過按照大明的慣例,這也不算離譜。
畢竟你要是根據實情,去稟報軍功。
那層層克扣下來,最後落到前線將士手裏,也就不剩什麽了。
大臣們聽後,除了有些驚訝之外,就是察覺出不對勁的地方。
“那建奴雖然可恨,但戰鬥力卻不低,你們就算戰勝他們,也頂多是慘勝罷了。”
“如何能斬獲無數?”
“何況袁崇煥那邊,怎麽沒有奏報?”
“李若璉不過一介武夫,他哪裏會領兵作戰?我看這裏必定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