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希伯特完全不是林大浪的對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畢竟就連德懷特·霍華德都成了林大浪的手下敗將,高圓圓這種二流中鋒就更加如此了。
吉姆·奧布萊恩又出昏招,不上正印大前鋒襄助高圓圓,反而是擺了個一大四小的陣容。
林大浪開局就靠著幾乎是碾壓的內線優勢,搶下一顆進攻籃板,順勢補籃得手。
開場就有得分入賬,看上去這場比賽林大浪的得分進展很順利,破兩位數的問題不大。
當今聯盟,一個中鋒球員的得分如果能夠穩定上雙,能基本就能參與到聯盟第一中鋒的競爭當中。
當然,這是林大浪比較關注的點,他倒不是為了所謂的聯盟第一中鋒的名頭,說實話就當今聯盟中鋒位置的生態,所謂的第一中鋒並不會讓林大浪覺得很光彩。
他注重的,是最佳新秀。
內線球員想要參與最佳新秀的競爭,光是籃板、蓋帽、搶斷這些數據高,沒什麽用,關鍵還在於得分。
縱觀NBA的曆史,最佳新秀得主場均得分最低的,是遠古的、場均10.7分的蒙克·梅尼克。
但遠古時代,NBA的各項規則與潛規則甚至於籃球的各項技術都還沒有完善,參考的價值不大。
近代或者說新世紀以來,場均得分最低的最佳新秀是2001年的邁克·米勒,場均11.9分。
但邁克·米勒能夠拿到最佳新秀,和2000年選秀大會是一個十足的選秀小年有關,那年選秀小到了什麽程度?除了邁克·米勒,那屆新秀就隻有狀元郎肯揚·馬丁的場均得分上雙了。
結果肯揚·馬丁還因為傷病、出戰場次不夠自動退出了最佳新秀的競爭。
可以說,邁克·米勒是躺著拿到了一座最佳新秀獎的獎杯。
回過頭來看2009年的這屆選秀大會,別人或許不能確定,但林大浪確定以及肯定,這屆選秀大會是一屆十足的大年選秀,最佳新秀的競爭也頗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