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收到諸葛亮寄來的戰書,曹叡招司馬懿、田豫、秦朗諸將議事。
帳中,曹叡將戰書交於諸將,問道:“諸葛亮來信,欲三日之後,渡水至淇北,與我軍約戰。不知諸位將軍可有高見?”
諸將陸續傳閱書信,神情各有不同。
秦朗讀完書信,欣喜說道:“陛下,今與賊列陣近水,此乃久持之計,我軍難以速度取勝。今移陣退卻少許,使漢軍得渡淇水,決分勝負,將有利我軍矣!”
說著,秦朗謀劃說道:“我軍可佯裝退卻,令諸葛亮率部渡河。待其半渡之時,我軍率部擊之,可大敗敵軍,扭轉當下之困局。”
司馬懿緊促眉頭,說道:“陛下,諸葛亮之所以拒守不戰,非其兵馬畏我,實因諸葛亮詭計多端,深曉我軍兵糧緊缺。今來信求戰,其中多有蹊蹺,我軍當不可輕信。”
與諸葛亮交手這麽多次,司馬懿早已了解諸葛亮的用兵手段,其最經常使用的計策,便是拋出魚餌,以換取敵人的上鉤。
今魚料或許就是秦朗口中的半渡而擊,但魚料之後的魚鉤為何物,司馬懿尚未明白是什麽。
聽著司馬懿這般言語,曹叡轉頭看向田豫,問道:“國讓有何不同之見?”
田豫沉默半響,說道:“今兵糧短缺,若是不戰為之奈何?”
田豫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當下形勢擺在那,若是不與諸葛亮約戰,以當下兵糧儲備情況,可支撐不了多少。換句話說,今戰與和的主動權不在他們手上,而是在諸葛亮手上。
戰爭的優勢永遠是屬於掌握主動權的一方,以諸葛亮五伐關中為例子,雖說諸葛亮打得司馬懿閉寨不出,但從另一方麵可以透露出,當時戰場的宏觀形勢不屬於諸葛亮掌控。
因為凡是掌握戰爭形勢的一方,擁有何時何地與對手交戰的權利,激將計反而是掌握不了戰場形勢,不得已所行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