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長安。
長安舊宮內,霍峻整理著從各處收集而來的關中水渠輿圖,已是漸有所得。
關中自從秦漢兩朝數百年開發以來,形成了密集的關中水利網。如仔細研究,因氣候、地理問題,可大體分為渭水南北,關中東西四塊區域。
渭北諸河發源於黃土高原,故各支流河水常會大量泥沙入渭,常會堵塞泥沙,需格外依仗人手的疏通。如以鄭國渠為例,開鑿水渠以來,泥沙會不斷淤積,最終導致灌溉麵積減少。
渭南則因河流發源於秦嶺,河流眾多,短小流急,容易形成夏澇問題,故渭南人工水渠不多,僅需注意洪澇問題。
關中東部雨水少於西部,加之京師在關東,故東部的水渠多於西部,且關中容易發生幹旱地區也在關中東部。
因而關中水利網,東北多於西南,北防泥沙淤積,南防河水洪澇。
當霍峻了解關中水資源分布情況,便知關中的治理重點,非長安所在的京兆尹,而是渭北的左馮翊。
同時,尚書台上呈的西漢戶籍數據也驗證了霍峻的想法,關中三輔中,左馮翊近有百萬人口為最多,右扶風次之,京兆末之。
左馮翊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設施,基本就能明白緣由。因為不僅有秦國修建的鄭國渠,還有漢武帝時期修通的白、龍首等水渠。
鄭國渠巔峰有四萬頃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頃,龍首渠有七千多頃。如加上其餘河渠所灌溉的田畝,左馮翊治下絕不下五萬頃良田,甚至超六萬頃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說,南漢定都長安的關鍵,在左馮翊能否振興,迅速恢複農業生產。
當明確複關中,首興左馮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讓眾人舉薦具有屯農經驗的長吏治理馮翊。
經蔣琬的舉薦,南郡太守呂乂進入霍峻的眼中。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其父呂常隨劉焉入關,因天下大亂,道路阻塞問題,呂乂隨其父留居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