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朝陽門,行不過十裏,遙遙就見一隊人馬蜿蜒而來。
當先銅鑼開道,豎著‘肅靜’‘回避’牌子各一對,青旗八麵,飛虎旗、杏黃旗、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金黃棍、桐棍各二,旗槍四。
另有一標千餘挎刀、背火銃的標兵兩側護送,中間簇擁兩架車馬。當先一架四匹拉車黃驃馬高矮、胖瘦如出一轍,內中正是督憲陳宏謀。
待過得一亭,護送標兵原地駐留,隻餘二百多號人簇擁著車馬前行。李惟儉與吳海平不敢怠慢,緊忙閃在路旁躲避。
待那馬車經過,李惟儉恭敬作揖,抬眼便見車簾掀開一角,露出內中一五旬開外的封疆大吏,一旁還端坐著忠勇王。
李惟儉目送隊伍遠去,躑躅著思量良久。那吳海平看得心生豔羨,禁不住說道:“大丈夫當如是啊!”
頓了頓,瞥了李惟儉一眼,吳海平說道:“公子莫急,以公子之才,來日必入得陳督憲青眼。”
逆勢而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般人物自然讓李惟儉心生敬佩。隻是他心中很清楚,他與陳宏謀走的是兩條路。
陳宏謀要做的是功在當代,而李惟儉圖的是利在千秋。他這條路注定毀譽參半,來日不知多少小民傾家**產,會將李惟儉祖宗十八代盡數罵個遍。可待過上百年,待這片熱土掙脫了束縛,打破了三百年魔咒,人們便隻會記得他的好兒。
想明此節,李惟儉自失一笑,搖頭道:“這話有些早,我不過是個秀才,過了秋闈也不過是個舉人,哪裏那般容易入得陳督憲青眼?走吧,今兒早些回去,讀書,溫習功課,總要先過了秋闈再說。”
吳海平應下,二人撥馬往回返。
卻說四匹馬拉著的馬車裏,陳宏謀與忠勇王並肩而坐。忠勇王向來沒架子,方才宣了聖旨,遷陳宏謀為吏部尚書,隨即便死皮賴臉的與其擠在了同一輛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