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在第一年中,朱瞻壑逐步穩定了大明的朝堂,並且引進大漢的官員,加強了自己對大明的統治。
當然對於大明的官員,朱瞻壑也著重提拔了一批有才幹的官員,比如於謙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來住在宮中的胡太後,也帶著朱見深前往大漢定居,朱祁鎮依然漂在草原上,至於其它的藩王,也都老老實實的呆在自己的封地,畢竟他們都知道,自己是沒資格與朱瞻壑競爭的。
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壑對大明的統治也越發的穩固,因為內部的隱患幾乎都不存在,所以從第二年開始,他對大明也著手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比如大明的科舉製度,以及國內的教育方式,大明軍隊的衛所製度等等。
大明的科舉製度根深蒂固,遠不是大漢這個新建立的國家能比的,所以朱瞻壑也不敢直接廢除科舉,事實上他剛開始對科舉還是十分寬容的,隻是在科舉之外,增加了一個吏員的考試,另外還打通了吏升官的途徑。
所以大明想要做官,有兩種途徑,一是傳統的科舉,二就是先通過吏員的考試,然後從小吏一步步升為官員,兩種製度並行,雖然這擠占了科舉的名額,但因為朱瞻壑的強力推行,最終還是將吏轉官的製度推行了下去。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吏轉官的優勢也逐漸在擴大,畢竟小吏的數量龐大,所以考試也比較簡單,隻要通過考試,就算是進入了官場,可以一點點積累經驗。
所以小吏出身的官員,一般比科舉出身的官員經驗豐富,無論是辦事還是做官,都有很大的優勢,而且還不用苦讀多年,幾千上萬人去擠科舉的獨木橋。
而且如果真喜歡讀書,考上小吏後依然可以用業餘時間去讀書,日後照樣可以參加科舉,最重要的是,做了小吏後,就會有一份正經的收入,這也吸引了許多家族貧困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