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覺得自己壓力很大。
因為他的父親就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壓在他的頭上,將他壓得喘不過氣來。
在廟號中有一個頂級的廟號,那就是高宗,但這個廟號,有一個隱含的寓意,那就是由盛轉衰。
從李治登基開始,他就不得不麵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父皇李世民,已經把大多數能做的都做完了,文治武功都走到了君王的頂端。
雖然他一直想要超越他的父親,但實際上,他內心深處明白,基本上不可能,能開拓的疆土都開拓完了,內部也整肅的差不多,大唐走到了巔峰。
大唐走到頂峰之後,無論怎麽走,都是下坡路。
他能維持現在的帝國都很難,但隻要有絲毫的差錯,那就是他的過錯,所以他活的戰戰兢兢,做事瞻前顧後,生怕一個不注意,就成為了毀滅巔峰大唐的凶手。
在奪回皇權之後,他不願意再大動幹戈,挑起內部爭端,就有這個原因,武曌既然這麽能幹,那就讓她去幹吧,這大唐天子終究是他李治,現在這鼎盛的大唐,是他的社稷。
在這種情況下,李治便將精力都放在了培養太子李弘身上,除了軍國大事他會聽武曌說一說,其餘的事,他已經基本上全部放權給武曌,帝國的中心變成了二人的寢殿,國家的大事,基本上就在夫妻二人的聊天中決定。
在沒有人強力掣肘她的情況下,武曌展現出了卓絕的內政能力,她對於朝堂平衡的把控是絕佳的,對於用人識人也非常強。
在發生了齊國之事後,她一方麵派遣朝廷去接手齊國的爛攤子,一方麵趁此機會,很快就拔擢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官員出來,都是從科舉中被揀選出來的,其中寒門的人數達到了一半,她就是故意在貶抑豪門望族,提拔寒門庶族。
在武曌看來,從大唐開國開始,這宰相班子,太過於純粹了,要麽就是跟著李淵的老關隴,要麽就是蕭瑀這種大士族,隻有房玄齡和魏征這少數幾個寒族出身的官宦家庭,相對身份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