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初升,整個廣場被染上一層淡金。
朱祐樘坐在禦榻是風雨不侵,手裏拿著今日各部早朝奏事的副本,看到禮部左侍郎倪嶽出列便知道此人要說什麽了。
倪嶽身材魁梧,表情冷峻嚴肅,給人一種忠臣良相的模樣。
其實大明官場存在著“以貌取人”的陋習,且不論你個人才能如何,往往都是麵相越好越容易得到提拔,故而不太可能出現“宰相劉羅鍋”。
倪嶽現在正值壯年,毅然是大明官場的未來領袖之一,預先咳嗽一聲,從班末行至禦前,然後跪奏道:“臣禮部左侍郎倪嶽與禮部同僚共奏:陛下初登大寶,大赦行恩於天下,即位恩賜可與京師朝堂一心。今請賜於在京文武群臣及軍民人等:公、候、駙馬、伯,人賜銀二十兩;文官一品、二品,銀十五兩;三品,銀十兩;四品,銀八兩……軍官一品、二品,銀六兩;三品,銀四兩;四品、五品,銀三兩;六品至九品,銀二兩;雜職、紀錄幼軍,銀一兩……”
雖然君臣早已經知道奏疏的內容,但該有的流程卻是一點都不馬虎,何況明朝早朝的本質是“千官聽政”。
參加早朝的官員不僅不能發出聲音,而且不能吐痰,上茅房更是別想了。為了避免失儀,朝臣通常都不會吃早餐前來,而是嘴裏含著一片人參。
除了到禦前奏事的官員,絕大多數的官員隻需要帶著耳朵過來即可,甚至一些離得遠且聽力差的官員其實就是過來湊個熱鬧。
明朝早朝的意義是“聽政”,而非“議政”,所以當舒服的陽光從東邊曬過來的時候,很多底層官員都不願意聽倪嶽念經,已經開始開小差了。
歲月靜好,那個老貨竟如此嘮叨。
身穿二品官服的徐溥大概是聽得最認真的一個高級官員,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揚。
他知道想要成為真正的文官領袖,僅是地位和聲望其實還是遠遠不夠,還需要擁有一定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