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此前十一次北伐,早已重創北虜,使北虜不敢輕易靠近邊塞,隻能在大寧、開平一帶騷擾。”四月初十,伴隨著朱高煦的聲音在書房內響起,此時的朱高煦正在書房內帶著王瑄和楊展對沙盤展開分析。
朱高煦用一根樹枝指著沙盤北部,由北向南的自我分析,而楊展和王瑄則是一個聽課,一個對朱高煦所說的話做記錄。
經過十天的分析,加上走訪詢問豹韜衛、河州衛千戶、指揮使處得來的消息,朱高煦大概得出了朱元璋對北方和地方的軍事態度。
“國朝以亦集乃(額濟納旗)、寧夏、東勝(呼和浩特南)、開平(多倫縣)、大寧(赤峰)等處重鎮占據河西、漠南,並派出塘騎不斷巡邊,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減輕關內壓力,保護關內百姓。”
“具體來說,國朝北部的第一道防線主要中心位置在東勝,東勝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等處,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為一邊。”
“第一道防線的特點是‘地勢直,則近而易守’,缺點是地廣人稀,長久屯兵而耗費國力。”
朱高煦一邊說,一邊用樹枝一點點的指點北部各城。
楊展手中筆墨飛快,將他所說的話一一記下。
“國朝的第二道防線,是在‘尊王攘夷’基礎上製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體係。”
“這套體係西起肅州、東至遼東,延邊塞王莫不敷險隘,均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製命,勢匹撫軍。”
“塞王體係,進可肅清沙漠,守可壘帳相望,一旦北虜強大,第一道防線難以壓製,便可令塞王出邊巡狩。”
“雖名為巡狩,但主要是為了圍剿北虜殘部,削弱北虜兵馬數量,不至讓北虜舉重兵南下。”
朱高煦說話間,時不時會沉默片刻,這是他在思考朱元璋為什麽這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