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意啊!”胡泉聞言讚歎道:“王爺總是可以跳出窠臼,站在更高的層麵解決問題!”
“哈哈,其實本王也就是一般人。”朱楨大笑起來。
“王爺真是過分謙虛了。”胡泉自然是不信的。
其實朱楨還真不是過分謙虛,他之所以總能出人意表的想出辦法,而且最後總能漂亮的解決難題,是因為他能以史為鑒。
隻不過別人知道的曆史都是過去史,他掌握的是“未來史”……
現在別人都為東川遠超前朝的銅產量而歡呼,但朱楨卻知道,明朝的滇銅產量跟後來的清朝比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在清代礦業最為興盛的乾隆時期,滇銅占全國銅產量的八成以上,當時全國的銅材基本都由雲南供給。而東川銅礦的產量,又占滇銅產量的七成以上。所以眼下東川這點產量,還不到極盛期的零頭。
那麽為什麽會在開采冶煉技術沒有明顯進步的情況下,差別這麽大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麵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雍正五年,在東川府的群山中設立了會澤縣,將所有的銅礦冶煉轉移到了縣城裏,改變了原先就近開場,分散冶煉的狀況。
集中冶煉的好處實在太多了,譬如便於生產、運輸,當然也更安全。讓礦主可以放心的進行長期投資,可以建造更大規模的礦廠,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生存環境安全了,才會有更多的百姓願意來東川謀生。東川銅業發展的最大桎梏——人手短缺,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從那之後,東川的銅業發展,才正式進入快車道,到了乾隆時期,成為名副其實的“銅都”,支撐起清廷財政的“半幣江山”。
甚至有人說,清朝能統治中國兩百多年,有一半功勞要記在滇銅身上。
所以朱老板要是知道這事兒,打死也不會把雲南給沐英的。估計老六都得給攆到外雲南去,休想靠近他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