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生,然後成為大科學家

第20章 枯燥無味的實驗

字體:16+-

不過,陳慕武不打算也不需要靠搶先發表拉曼散射的實驗結果,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關於伽馬射線散射的理論傍身。

等卡皮察和布萊克特成功在雲室裏捕捉到那個反衝電子的蹤跡,他能獲獎就更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估計最晚不超過1927年,陳慕武就能拿到屬於他的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隻要能在1927年前獲獎,那麽陳慕武就能超越勞倫斯·布拉格,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並將這一記錄,一直保持到八十多年之後。

當然,打破這一記錄的,也不是比他更年輕、更天才的物理學家,而是越來越政治正確的和平獎評委會,靠著它們那越來越畸形畸形的評審眼光,選出來的和平獎得主。

……

關於拉曼散射究竟是誰最先發現的,曆史上還曾有過一段公案。

拉曼是1928年2月28日提交了他的最終論文,而就在之前一個星期的2月21日,兩位蘇聯物理學家蘭茲伯格和曼德爾斯坦,率先在國內的物理學期刊上獨立提交了有關這一現象的論文。

但掌握了話語權的西方學界,最終還是寧可選擇用他們的殖民地印度人的名字命名這一散射現象,也不要用和他們膚色外貌相近的紅色國家的人來命名。

不過在蘇聯,這一散射現象因為是被將於物理學家攜手發現,所以被稱作“聯合散射”。

這種稱呼在一定程度上也間接影響了我國,在建國後早期的物理學論文中,“聯合散射”一詞的出現頻率,比“喇曼效應”要多得多。

和之前的康普頓效應相似,拉曼效應也是入射光和分子之間產生能量交換,進而使散射光的波長發生變化。

而和康普頓效應略有不同的是,這次和光子發生碰撞的是分子,而不是康普頓散射裏的自由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