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秘書遞來的幾封信,普朗克發現信封上的地址全都來自同一個國家。
他皺著眉頭又問道:“這些怎麽全都是日本寄來的,有沒有中國的信件?生產茶葉和瓷器的那個中國!”
“中國?我想起來了,今天早上和電報一同送來的,確實有一封從那裏寄來的信,”秘書略帶譏誚地說道,“教授,我第一次看到有中國人向《物理學年鑒》投稿,估計內容和那些不知疲倦地寄來一封又一封證明了牛頓運動定律是錯誤的印度物理學論文差不多,就自作主張,直接扣下沒給您送來。”
“立刻把這封信給我找來,我現在就要看!”
秘書不知道為什麽這個不修邊幅的禿頂老教授突然發起了脾氣,隻能悻悻地退出辦公室,半晌後,又拿著一枚厚厚的信封重新返回。
“教授,應該就是這一封了。”
秘書這次學了個乖,交上信封之後就悄悄退了出去,他可不想再做一次被無名火殃及的池魚。
郵戳上的日期是1922年11月20日,也就是說這封信曆經了四十多天的漂泊,穿過太平洋、馬六甲、印度洋、蘇伊士,在馬賽登陸後又坐著轟隆隆冒白煙的蒸汽火車幾經輾轉,才來到了柏林的這間辦公室裏。
打開還帶著大海味道的信封,抽出折疊的信紙,在辦公桌上鋪平之後,普朗克看到了這篇論文的題目,《光和電子之間的另一種效應:關於單色伽馬射線經物質散射後性質變化的一個量子物理學解釋》。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裏希·赫茲在研究電磁波時,意外發現了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可以幫助產生電火花。
“十八年後的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博士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光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的論文,引入了‘光量子’這一概念,成功給出了這種被稱作‘光電效應’的實驗現象的理論解釋。愛因斯坦博士也因為這項功績,於今年剛剛被授予了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