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蘇黎士。
1914年,當愛因斯坦受普朗克和能斯特的邀請,離開母校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到柏林大學大學任教之後,他曾擔任的理論物理學教授一職,也就由彼得·德拜接任。
德拜是索末菲的學生,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
上個月,他收到了一月份的《物理學年鑒》,就已經注意到了陳慕武的那篇論文。
德拜覺得這個理論很有意思,然後他就從自己的前輩愛因斯坦在1917年論文《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中提出來的輻射量子理論入手,用另外一種方式推導出了和陳慕武同樣的散射公式。
德拜拿著論文和自己的推導,找到學校的一位實驗物理學家,請他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可過了還沒幾天,德拜又收到了二月份的《自然科學會報》,這上麵不但再次出現了陳慕武的論文,還有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實驗驗證結果。
這個散射公式果然被實驗給證實了!
於是德拜這才慢條斯理地寫了一篇論文,同樣寄到了柏林《物理學年鑒》編輯部,普朗克教授的辦公桌上。
……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在看了盧瑟福發表的初步實驗結果之後,就開始對陳慕武的散射理論有所改觀,進而嚐試著去接受。
曆經了一兩百年實驗驗證的波動說,已經根深蒂固地植入進物理學家們的腦海中,惠更斯、菲涅耳等物理先哲,仍然有數量眾多的忠實信徒。
當二月份的《自然科學會報》隨著郵船在波羅的海的碼頭邊靠了岸,送到哥本哈根大學內的一間辦公室裏,誰能想到去年年底的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會在讀完自己老師發表的實驗快報之後,拍案而起?
1911年,尼爾斯·玻爾在哥本哈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漂洋過海來到英國。
他先是到了J·J·湯姆孫主持的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幾個月後,他又轉赴曼徹斯特,進入到了盧瑟福在曼徹斯特大學主持的實驗室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