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支書的經驗之談,很多知青在城裏根本沒幹過農活,而且還事兒多。因為一點小事情,都能吵得恨不得掀了屋頂,尤其是女知青。
說得輕了,沒用;說得重了,就會哭哭啼啼的。
因此李支書把大部分事情,都交給知青代表,讓他們處理,適當給他們一點獎勵。
農村是最不養閑人的地方。
不幹活,就沒工分,就分不到糧食。
“知道了,李支書。”一個大約二十六歲的男青年站出來。
他叫王青山,是這裏年紀最大,也是來的時間最長的知青。
知青們來到陌生的地方,不敢造次。
他們擔心不聽話,在這個偏遠的地方,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叫地地不靈。
聽到李支書喊名字,然後上前領自己的口糧,半口袋棒子麵。
隻有棒子麵,至於其他的,就沒了。
等到秋收過後,才會其他的東西。
女知青們不敢爭吵了,排隊燒水洗澡洗頭。
男知青都是大小夥子,火力壯,被老知青直接帶到了村裏的小河,在那邊洗澡。
折騰到了很晚,外麵才安靜下來。
雖然很餓,但大家更困,先睡一覺。
第二天清晨,女知青代表胡小曼對新來的說:“知青點就一個鍋,每頓飯大家出糧食,在一起做飯,一起吃飯。這是自願的,如果想單獨做飯,要麽你自己有鍋,要麽就等大家做完,你們自己做。”
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而且都是年輕人,再加上廚具不夠,都願意在一起吃。
徐青青這時候舉手,“小曼姐,我帶來一個炒菜鍋,以後用我這個小鍋炒菜,用大鍋做飯,節省時間。”
胡小曼眼睛一亮,這個徐青青真大方,並沒有像其他人說得那樣孤傲,不好相處。
有兩個鍋,的確能解決做飯的大麻煩,不用先炒完菜再做飯,等吃飯的時候,菜都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