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當下的戶部其實並不算太難,戶部尚書黃子澄,右侍郎卓敬等人還相對輕鬆。無他,朱元璋打下的底子還是值得肯定的,起碼朝廷當下並不缺錢糧。
想想也是,建文帝和朱棣打了四年仗,錢糧都跟得上,沒道理自己搞點改革,就沒錢了吧。
但光吃老底也不是個辦法,隻靠著朱元璋的製度運行下去,大明的國運依舊無法改變,施加給大明百姓的苦難,還是會出現。
這不是朱允炆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確定商人地位,改變朱元璋重農抑商的政策,大力發展工商業,將會成為朱允炆的必然選擇。
然而,工商業的發展,一個前提便是物產豐富、人員流動自由。
按照朱元璋設置的軍、農、匠三籍,子子孫孫都需要幹這一行。
是農民,那一萬年也是農民,是軍戶,就算你家死絕了,你也得找個人替你當兵,至於找的人是你侄子還是外甥,不重要。
戶籍製度不改革,是無法推動商業改革的。
而戶籍製度的改革,還涉及到了土地改革,土地稅製。
一重重的問題,不是說給商人鬆綁,經濟就能發展起來,市場就能繁榮,自己就能坐享稅收。
“說到底,還是需要先解放勞動力啊。”
不解放農民,底層問題就不斷出現;
不解放農民,城裏就沒有剩餘勞動力;
不解放農民,商業就沒辦法發展起來……
一環接一環的背後,便是土地的問題。
朱允炆將目光投向了土地稅製問題。
明朝在農業稅方麵,主要是田賦。
田賦采取的是兩稅製,即每年農曆八月征收夏季稅,秋收之後的第二個月再征收秋糧稅。
稅率大致是總收成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
在明初,夏季稅與秋糧稅都用穀物繳付,即采取實物納稅的方式。收稅時,大家車推肩扛的帶著糧食去繳稅,官府將收到的穀物,以各種方式解送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