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
王紳博士結束了率性堂《大學》課業,便走出課堂,對路過的監生微微頷首。
相對於翰林院的清淨,王紳更喜歡國子監的熱鬧,雖然進入國子監,多少含有“被貶”成分,但王紳清楚,這是自己的機會。
翰林院是皇上的“智囊”或“先生”,未來可期。
然而此時的翰林院有方孝孺管著,加上皇上在聽取意見上,明顯更傾向於“內閣”,此時繼續待在翰林院,未必能有出頭之日。
自己進入國子監,不是因為有錯,而是肩負著為皇上挑選“人才”的重要使命,這件事辦好了,定能在皇上心中留下好印象,站在朝堂定不久遠。
可如何選擇人才,這件事讓王紳一度陷入困境,遲遲找不到方向。
論學問,論經義,國子監可謂是人才濟濟,可那一堆老頭子,都能喊他們爺爺了,推薦上去,萬一被委以重任,一激動掛了,那自己豈不是也完了?
不能讓這群爺爺拖後腿。
國子監也有不少三十不立,四十還惑的人,可推薦這些人上去也不成。這些人腦子不開竅,若是天天給皇上立牌坊、解惑,哪天雷霆之怒……
那些勳貴的兒子們、孫子們倒有些能力,隻是他們的能力好像都沒有向朝廷發展,而是朝著秦淮河發展,舉薦他們,皇上天天去秦淮河找這群人,也是不合適的……
王紳幾乎抑鬱了,自己好歹也是飽學之士,竟然在人才選擇上遇到了大困難。
唯經義不行,唯能力不通,唯關係不能。
那還有什麽辦法?
直到有一天,王紳突然之間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什麽是人才。
一直苦苦尋找人才,竟連人才是什麽都忘記了。
《論衡·累害》有雲:人才高下,不能鈞同。
《抱樸子·逸民》記載:褒賢貴德,樂育人才;
《史通·敘事》雲,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優劣,詎可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