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鳴鳴坐在人群之中,拿了一本白冊翻開,一邊等飯,一邊和他們聊天,記錄他們家裏的情況。
這個村子不大,隻有四十多戶,此時家家戶戶都有人在這裏,彼此都知根知底,村長也在此處,家裏有多少口人,有幾畝地,一問一著,很快就能把信息收集完成。
第二天再查漏補缺就行。
建國十七年了,第一代新生兒都長大成人,大多開始加入工作。
有的正好踏著十六歲這個底線成婚,已經是新手父親或者母親,所以每戶家裏人口都不少。
趙鳴鳴看完統計的冊子,有一戶人家,是建興三年落戶於此,當時隻有一家三口,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他們家現在已經繁衍成一戶十八口人。
兩房兄弟年紀都不輕了,卻至今沒有分戶。
趙鳴鳴很疑惑,一邊詢問他們家孩子的上學情況,得知不管男孩女孩,到年齡都能上足五年義務教育,便讚許的點了點頭。
能夠不拘著家中孩子上義務教育,這就是頗有遠見的家庭了。
已經很有基層經驗的趙鳴鳴知道,即便朝廷的義務教育不要束脩,也不要書費,可依舊有很多人不願孩子去花費時間去讀書。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都認為讀書是白費時間和精力。
因為讀書五年,也隻是認字和識數而已,既不能當官,也不能因此學得什麽技能比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因為外麵到處都是讀過三年和五年書的人。
耕作、苦力、跑腿、夥計這些賣力氣的工作並不需要人認字和識數。
在他們看來,孩子隻要會走路就可以開始幹活了,三歲拔草,五歲插秧是基本操作,七歲已經可以當半個大人使用了,十二歲放在他們那個年代,都可以說親準備做父母了。
所以讓他們把七歲的孩子送進學堂讀書,就是在與家庭爭奪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