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依照1812年沙皇俄國戰勝拿破侖入侵的戰略,製定了一個稱為“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他的戰略卻注定了他在抗戰結束以後的失敗。
斯大林慷慨地向蔣介石傳授秘訣。他召見中國大使楊傑將軍,請他把實現國家團結的秘訣轉達給蔣介石:
“告訴你們委員長,在戰爭過程中,如果他希望人民不背叛他,就應該準備殺掉450萬人,否則,我想他不會使抗日戰爭贏得勝利……”但蔣介石決不是一個嗜血成性的人。
西安事變的結果是複雜的。
其直接結果是讓人感到可以放心了,因為國共兩黨不再處於戰爭狀態,都明確地表示希望把彼此的分歧放在一邊。
但西安事變的後果遠遠不止這些。幾乎可以肯定,西安事變加快了日本對中國進行全麵戰爭的步伐。隻要蔣介石明顯地把消滅共產黨作為首要戰略任務,日本人就會繼續平心靜氣地慢慢推行他們的高壓和吞並政策。但西安事變以後,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蔣介石的戰略次序起了變化。1936年11月的一份日本軍方的小冊子曾詳細地敘述了紅軍長征的過程,並預言政府軍隊不久將和紅軍聯合起來。第二年年初,日本人還注意到1000名青年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還有大批的北京學生報名參加二十九軍。看到這些情況,日本軍方決定加快他們侵華戰爭的進程。
“我真的相信共產黨已經悔悟了,”很多年以後蔣介石這樣寫道,“他們真誠地表示願意和中國的其他力量聯合起來共同抗日。另外,就是在針對共產黨的軍事行動中,我也把他們看做中國人,並希望他們最終能再次忠於我們的國家。”
蔣介石後來對他的決定追悔莫及,因為他認為,他在西安被俘的時候,共產黨已經大傷元氣,隻要再發動一次“剿共”戰役,就足以把共產黨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