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根廷:浸透著農民血淚的大豆阿根廷,這個南美第二大國,在它的東中部,美麗的潘帕斯大草原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印第安土著和後來的西班牙裔移民辛勤勞作,使阿根廷擁有了“世界的糧倉和肉庫”的美稱。在20 世紀的胡安·庇隆時代,小型家庭農場遍布草原,農民們在他們的土地種上些小麥和蔬菜,養些雞鴨和奶牛,或者自用,或者出售,一家家過得其樂融融。他們生產的牛肉質量非常好,隻有美國的得克薩斯牛肉才能比得上。那個時候的阿根廷農民自給自足,負擔輕微,政府也取予(稅收)方便,與農民相安無事。富足而和諧,這使阿根廷成了全世界稱羨的“白銀”(西班牙語“阿根廷”
原意)之國。
如今的潘帕斯草原再也看不到昔日“雞犬相聞”的“小國寡民”景象。
秋天裏,你能看到的隻是一望無際的豆浪,隆隆駛過的大型收割機、徐徐開出的裝滿大豆的卡車——大豆,大豆,隻有大豆。
現在的阿根廷,大豆成了最重要的農產品和出口商品,以至於它的美女總統克裏斯蒂娜也會因為“得罪”豆農而焦頭爛額,因為推銷大豆“有功”而獲得連任。
大豆,讓阿根廷得到了很多,包括不可靠的金錢和虛妄的榮耀。但他們失去了更多,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他們的經濟主權、人民健康。
金黃色的大豆浸透了阿根廷農民的血淚和現任政府的無奈。但孟山都人笑了,他們在背後操縱著阿根廷大豆產業的發展,攫取著大豆育種、生產、銷售等所有環節的超額利潤。阿根廷大豆成就著這家以美國為背景的跨國種業公司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那麽,孟山都在阿根廷做了些什麽,它又給阿根廷人帶來了些什麽?
讓我們從頭說起。
20 世紀70 年代,阿根廷還處於“光榮的庇隆時代”。那個時代的阿根廷,強大和組織良好的工會與深度參與經濟發展的中央國家機器相結合,與私營經濟密切合作,形成一種堪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社會民主主義相媲美的國家管製經濟模式。庇隆主義也使阿根廷人團結起來,建立了強烈的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