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打開郵箱,收到《人民論壇》雜誌編輯發來的征求“國家級難題”
的郵件,我毫不猶豫地把糧食安全問題列為“國家級難題”的第一位。恰好我的老同學、海南亞太觀察研究院副院長鍾文峰研究員的新著《糧食安全》(以下簡稱《安全》)即將付梓,邀我作序,卻之不恭,但又不敢貿然真的“作序”,隻好在這個題目下寫一點感想,並大膽對《安全》做一點評論,不知道能否交差?
我對“國家級難題”的理解是:對國計民生和國家長遠發展關係重大、在短期內很難解決,甚至根本解決不了,隻能通過努力加以緩解的重大問題。之所以把糧食安全問題列為“國家級難題”的首位,是由我對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嚴峻局麵的認識所決定的。
國際上通用的“糧食安全”一詞,是1974 年11 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召開的第一次糧食首腦會議上提出的。當時的世界糧食形勢十分嚴峻,1972 年世界穀物庫存1.75 億噸,而占世界人口約3/4 的發展中國家隻有5400 萬噸,僅占31% ;世界糧食庫存量隻占消費量的14%。1973、1974年世界穀物庫存量分別占消費量的15% 和14%。這次會議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召開的。會議通過了《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第一次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的食品”。1983 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委員會通過了“糧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這個新定義實際上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要生產出足夠量的糧食,二是要使消費者能夠買得起。這個概念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同。前者考察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後者考察的是在基本供求條件下的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可見,隻有在“吃”成為問題的前提下,人們才會考慮糧食安全還是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