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巴蜀道源

字體:16+-

成都與重慶這對歡喜冤家,看似陰陽相對、涇渭分明,但其本質的生命觀、精氣神可謂殊途同歸。畢竟巴蜀文化曾經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四川盆地這個半獨立地理單元內經過了幾千年的積澱,兩者早已不可分割,互相浸潤、共享基因。這種文化基因正是道家特有的哲學觀、生命觀和世界觀。

多年前,我曾偶遇一位成都的官員,他名片上的頭銜居然是道教博士。他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道教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生活觀。這種生活觀總結起來就是三個詞:順應自然、敬畏規律、珍惜當下。”

後來我才了解到,坐落於成都西部的鶴鳴山,就是傳說中的道源——東漢時張道陵在這裏創建了天師道。在考察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誕生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令我疑惑不已:為什麽張道陵會不遠千裏,從故鄉沛國豐縣輾轉來到蜀郡成都,並在這裏創教?巴蜀這塊神秘、神奇的土地到底賦予了道教什麽?

四川能成為道源,有其深刻和廣泛的社會原因,一方麵是和當時四川地區堪輿學的風氣盛行和黃老道術的流行有關,另一方麵也和當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的神仙方術和巫術的盛行有關。反過來,道源對巴蜀文化的影響,則更多地體現在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上。

2008年5月四川西北部的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國外有媒體刊登了一張照片:一名男子把在地震中遇難的妻子綁在背上,用摩托車載回家。別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背婆娘。”“背婆娘幹什麽?”“背回家去埋。”

這張名為《給妻子最後的尊嚴》的照片打動了世界。外人震撼也罷、悲傷也罷,男主人公卻很坦然,不會號啕大哭、痛不欲生,也不需要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在他看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然是天意,自然無所謂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