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煙火成都

字體:16+-

不至巴蜀,不識中國。

因為谘詢行業的特點,過去幾十年間我參與過許多城市的變革,其中感觸最深的當屬成都。諺語有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固然物產阜盛、人文風流,但卻很難說得上多接地氣,所謂“天堂”更多隻是一種美好的向往。中國千年農耕文明最典型的代表城市,還是成都。

這裏有三國的刀光劍影,有武侯祠的竹影紅牆,有當壚賣酒的浪漫傳奇,更有煙火人間的市井氣息:一席川菜,一壺川酒,一出川戲,一桌麻將……不論貧富,你都可以在成都找到愜意生存的空間。真正的“典型中國”不在“天堂”江南,而在“天府”成都。

成都的“天府”之稱由來已久,《華陽國誌·蜀誌》有雲: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但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天府之國”其實本是指關中平原。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中,蘇秦向秦惠王進言,稱讚秦國曰: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裏,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可見當時的“天府”指的尚是關中平原。

兩山夾一平原的成都,固然占據了四川盆地最精華的區域,但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興建以前,時常泛濫的岷江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災害。江水從高山峻嶺中突然注入成都平原,落差極大,雨季澇災嚴重,遍地河沼。如果不解決水利問題,成都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因此,從三千多年前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蜀文明開始,蜀地治理者的主要內政基本上就圍繞著對成都盆地的洪水和沼澤治理而展開。傳說中的蜀王杜宇、鱉靈,無不與治水——尤其是對岷江的利用——有關。

這場曠日持久的“人水戰爭”,到秦昭王年間終獲成效。蜀郡太守李冰組織蜀人移山鑿河,將時常泛濫的岷江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不斷分支,使源源不絕的天河之水分散流淌於廣袤的平原地區,才讓成都平原變成千裏沃野,成為秦國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後方。“天府”美譽原本屬於關中平原,隨著八百裏秦川的承載力過剩、水土流失,也很快讓給了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