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南北縱橫數千公裏的遼闊國土上的十幾億中國人來說,同樣也需要讀中國。
中國的三個特點,決定了它很難被讀懂。
首先,中國太過遼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不同地域之間的差別令人難以想象。誰可以代表中國?是北上廣深寫字樓裏衣冠楚楚的金領,還是大西北市區相隔上百公裏的山區小村落裏某個離群索居的人家?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話題。
麵對如此龐大的敘述主體,敘述者們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局,把局部當作整體,把個人境遇當成時代主題,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更不用說還有很多謬論和偏見。因此,想要解讀中國,需要相當宏闊的格局、見識,以及高度的同理心。
其次,中國太過於複雜。兩千餘年以來,不斷分合又綿延不斷的中國,保持著某種驚人的穩定性。不管是分裂時期覬覦中原王朝的外族,還是亂世中謀求取而代之的野心家,在帝國建立以後頂多是搭積木式地組合拚裝,對構架本身卻無法撼動。
這種構架究竟是什麽?換言之,什麽是中國?它可以是一個政治話題,可以是一個曆史話題,還可以是一個文化話題。它的認同基礎究竟是什麽?血緣、文字、國界、族群,某種超乎其上的共識,還是長期存續的製度設計?這個問題不僅現在複雜,從來都複雜。因此,解讀中國的分寸與角度顯得十分微妙。
第三,更現實的問題在於,中國的變化實在太快。
近代以來,工業文明攜市場法則之威,掃**全球,所向披靡,脈脈溫情的農業文明逐漸消失。然而,中國的獨特之處在於,西方世界用近三百年時間完成的工業化大生產,卻要我們用四十多年的時間重走一遍。一條巨大的中國龍,在不同時態中舞動:龍頭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龍身在工業經濟的浪潮中翻騰,而龍尾還深深地紮在農業文明的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