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讀就懂的黃帝內經

瘧論篇第三十五

字體:16+-

黃帝問道:古代醫經上講,有餘的病症屬於實症,需要用瀉法治療;不足的病症屬於虛症,應該用補法治療。現在,發熱是有餘,惡寒是不足。就像瘧疾,患者感到寒冷時,即使是熱湯和火也無法使其溫暖;而等到發熱時,即使用冰水也無法使其涼爽。這些症狀都屬於有餘和不足的疾病。但當瘧疾發作時,無論是發冷還是發熱,醫術再高超的醫生也無法立即控製,必須等到病勢自行減退後才能用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麽呢?請您解釋一下。

岐伯回答說:醫經上指出,在火熱熾盛的時候不宜針刺,在脈搏紊亂的時候也不宜針刺,同時在汗出不止的時候也不能針刺。因為這些情況下都是邪氣盛而正氣逆亂,所以不能立即進行針刺治療。

關於瘧疾,當它剛發作時,陽氣與陰氣相合並,導致陽虛陰盛。外表的陽氣虛弱,而內部的陰氣卻亢盛,所以患者會先出現寒冷顫抖的症狀。等到陰氣逆亂達到極點時,它必定會重新出於陽分,於是陽氣和陰氣在體表相合並交爭,這時陰虛而陽盛,所以患者會感到熱並口渴。

瘧疾發作時,如果邪氣並於陽分,則陽氣盛;並於陰分,則陰氣盛。陰氣盛時,患者會發寒戰栗;陽氣盛時,患者會發熱並口渴。由於瘧疾所感受的風寒之氣並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在陰陽相合並達到極點時才發作,所以瘧疾的發作會停止一段時間後複發。當瘧疾發作時,它像火一樣劇烈,像狂風暴雨一樣勢不可擋。因此,醫經上說在邪氣正盛的時候不宜攻邪,否則會損傷正氣;而在邪氣衰退時進行攻邪治療則一定能成功。

針對瘧疾的治療應該在病未發作之時進行。當陰氣還未並於陽分、陽氣還未並於陰分時,采取適宜的治療措施可以保護正氣不受傷害並消除邪氣。之所以說醫生不能在瘧疾發作時進行治療,是因為這時正是正氣與邪氣交爭、氣機逆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