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漢文學史綱要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字體:16+-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聲音繁變,寖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誌鬱於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於外,則祗畏以頌祝,踴躍吟歎,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後世。複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讚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呂不韋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 鄭玄則謂“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詩譜序》 雖荒古無文,並難征信,而證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間之心理,固當以呂氏所言,為較近於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猶風波也,激**既已,餘蹤杳然,獨恃口耳之傳,殊不足以行遠或垂後。詩人感物,發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隨訖。倘將記言行,存事功,則專憑言語,大懼遺忘,故古者嚐結繩而治,而後之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之法,今不能知;書契者,相傳“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易》《下係辭》 ,“神農氏複重之為六十四爻。” 司馬貞《補史記》 頗似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於《易》,積畫成象,短長錯綜,變易有窮,與後之文字不相係屬。故許慎複以為“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說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曆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也。

許慎雲:“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說文解字序》 指事、象形、會意為形體之事;形聲、假借為聲音之事;轉注者,訓詁之事也。虞夏書契,今不可見。岣嶁禹書,偽造不足論。商周以來,則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秦漢,文字彌繁,而攝以六事,大抵弭合。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觸目會心,不待授受;漸而演進,則會意指事之類興焉。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崚嶒嵯峨;狀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蔥蘢,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