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集外集拾遺

一九三四年

字體:16+-

“引玉集”後記

我在這三年中,居然陸續得到這許多蘇聯藝術家的木刻,真是連自己也沒有豫先想到的。一九三一年頃,正想校印《鐵流》,偶然在《版畫》(Graphika)這一種雜誌上,看見載著畢斯凱來夫刻有這書中故事的圖畫,便寫信托靖華兄去搜尋。費了許多周折,會著畢斯凱來夫,終於將木刻寄來了,因為怕途中會有失落,還分寄了同樣的兩份。靖華兄的來信說,這木刻版畫的定價頗不小,然而無須付,蘇聯的木刻家多說印畫莫妙於中國紙,隻要寄些給他就好。我看那印著《鐵流》圖的紙,果然是中國紙,然而是一種上海的所謂“抄更紙”,乃是集紙質較好的碎紙,第二次做成的紙張,在中國,除了做帳簿和開發票、帳單之外,幾乎再沒有更高的用處。我於是買了許多中國的各種宣紙和日本的“西之內”和“鳥之子”寄給靖華,托他轉致,倘有餘剩,便另送別的木刻家。這一舉竟得了意外的收獲,兩卷木刻又寄來了,畢斯凱來夫十三幅,克拉甫兼珂一幅,法複爾斯基六幅,保夫理諾夫一幅,岡察羅夫十六幅;還有一卷被郵局所遺失,無從訪查,不知道其中是那幾個作家的作品。這五個,那是都住在墨斯科的。

可惜我太性急,一麵在搜畫,一麵就印書,待到《鐵流》圖寄到時,書卻早已出版了,我隻好打算另印單張,介紹給中國,以答作者的厚意。到年底,這才付給印刷所,製了版,收回原圖,囑他開印。不料戰事就開始了,我在樓上遠遠地眼看著這印刷所和我的鋅版都燒成了灰燼。後來我自己是逃出戰線了,書籍和木刻畫卻都留在交叉火線下,但我也僅有極少的閑情來想到他們。又一意外的事是待到重回舊寓,檢點圖書時,竟絲毫也未遭損失;不過我也心神未定,一時不再想到複製了。